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往深里走”的思考 | 志愿观察
2022/7/29 11:18:19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编者按
近日,谭建光老师撰写了《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往深里走”的思考》,作为一名重要的参与者,怀着对项目大赛的深厚感情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这些意见对我很有启发。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自2014年开始举办,从蹒跚学步到蔚为大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过去八年的时间里,赛会成功打造了全国性志愿服务综合平台,通过项目展示互学互鉴,不断提升志愿服务项目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同时通过组织交流、资源配置、文化引领等举措,促进志愿者事业蓬勃发展。
文中谈到了“项目不够实、服务不够深、组织不够强”等问题,我们感到,这既是不少项目存在的问题,也从一个重要角度反映了当前志愿服务工作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值得志愿服务的组织者、参与者关注思考。文中提出的通过大赛引导项目提高立意、引导项目丰富内容、引导项目营造文化、引导项目健全机制、引导“全过程”发展等建议,也正是我们坚持“以赛代训”、坚持凸显赛会平台功能、着力提升志愿服务项目水平的工作方向。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服务项目是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做好项目设计、实施和总结工作,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需要把握志愿服务项目的基本要求,符合志愿服务项目的标准规范。
我们希望参与到赛会中的项目团队、评委等都彻底摒弃“锦标主义”, 保持一颗“志愿初心”,尊重志愿规律,坚守志愿伦理,自觉用志愿服务项目标准检验审示自己,与全国各地的同类项目广泛交流,找寻差距,取长补短。我们坚决反对为了参赛获奖而搞“强化培训”、“过度包装”、“生造品牌”等行为。
着力提升志愿服务项目的实施水平、团队的专业能力,在更大范围涵养传承志愿精神、实现实践育人功能,是我们举办赛会、推动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希望与更多的志同道合者为伴,投身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通过项目大赛和志交会的平台,增强交流展示,提升专业水平,拓展资源渠道,完善制度规范,培育更多优秀项目和优秀组织,在志愿者事业的百花园中,开出更多更美丽的志愿之花。
与大家共勉。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迄今已经举办到第六届,进入第八个年份了。同时,各个省市、县区也举办不同类型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选拔各具特色的优秀项目参加全国赛。近年来,项目大赛在促进项目创新、传播志愿精神、激励志愿者成长以及同心聚力奋进新时代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志愿服务团队、社会组织积极参赛、展示项目;另一方面,也出现越来越多的声音,希望项目大赛做得“更实更深更好”,提出了许多的期待和建议。我作为长期从事志愿服务研究与教育的专业工作者,作为较早参与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审和辅导的专业人员,通过观察和思考,也提出一些想法,供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参考交流。
我们看到,经过五届项目大赛,吸引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参与申报、参与竞争。这个阶段,项目大赛发挥的是“路灯”“导航”的积极作用,成为志愿服务项目越做越有价值、越做越有水平的“引路人”。目前看来,全国赛或者地方赛中,较多参赛项目存在“两张皮”的问题,没有很好地结合。一类是近年来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建国七十周年、建党百年等涌现的主题宣传性志愿服务项目,往往停留在宣讲、演唱等活动,“看起来很有高度”,但是未能与服务群众、引导群众有机结合,未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另一类是关爱留守儿童、扶助残疾人群以及其他邻里互助、扶困助弱的志愿服务项目,侧重具体开展关爱服务,提供支持和帮助,但是缺乏对项目意义的发掘,没有将关爱扶助的项目与弘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践行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实现党的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目标等紧密结合。为此,要通过项目大赛促进“有意义”和“有实效”的紧密结合,让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更有价值。在2022年浙江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以最高分获得金奖的“我为烈士修遗物”项目,做的事情非常小,但是意义非常大,吸引了所有评委的关注和赞赏。宁波财经学院青年志愿者与海曙区社会志愿者合作建立的文物保护志愿服务队,近年来围绕建国、建党等历史节点,深入社区、农村群众中发掘历史文物、革命文物的时候,发现了群众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也是文物保护中的一种需求。许多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其家人在解放初期获得人民政府颁发的烈士纪念牌匾,还有保存的一些遗物。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很多牌匾、遗物处于破旧损坏状态,烈士后人非常担忧、非常忧虑。因此,志愿服务队发起“我为烈士修遗物”的项目。比赛汇报演讲的时候,演讲人讲述了志愿者为家在海曙区的一位“长津湖战役”志愿军烈士修复纪念牌匾的故事,非常感人、很有启发,赢得所有大赛评委的肯定。这个志愿服务项目一方面源于群众即烈士后人的需求,用“修旧如旧”的方式解决牌匾、遗物破旧损坏的问题;另一方面彰显了新时代对革命英烈的纪念和爱护,激发全社会向英雄学习、为祖国贡献的风尚。我认为,未来需要更多源于群众需求、具有社会意义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在参与比赛、评审的过程中传递正能量。
青年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组织在开展服务活动的初期,往往只是针对一些需求提供帮助,或者有了一些助人的想法就付诸实施,缺乏对项目内容的梳理和深化。举办项目大赛的过程,就是要引导志愿者不断充实和丰富项目的内容,不断深化和提炼项目的价值。记得有一届全国赛中,四川省绵阳市“中国心”志愿服务队申报的“那山成长营”项目,是为汶川地震中受到冲击和影响的山区儿童提供关爱和帮助。志愿者展示演讲之后,一位评委提问,“这个项目对于帮助灾后儿童摆脱困境、恢复健康、正常生活很有意义。但是,如今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多年了,那时的山区儿童都长大了,这个项目还有继续实施的价值吗?”志愿者回答道,“感谢评委的提问,是我们刚才汇报时疏漏了。现在有新的需求,一是地震之后山区土质疏松了,每年都会出现泥石流、塌方等险境,需要我们帮助山区儿童掌握避险和自救能力;二是我们项目拓展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的内容,日常开展亲情陪伴和心理辅导等”。这个回答赢得了评委们的认同。也就是说,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关爱帮助群众、社区治理创新等服务项目,最初的时候仅仅是针对一些直接的需求,解决一些直接的问题,但是要善于不断发现新需求、新问题,纳入服务范围,这样就能不断丰富和充实项目内容,更多更好地发挥作用。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的举办,更加重要的目的是吸引和激励广大志愿者“青春志愿行、奋进新时代”。通过项目大赛的培训和评委点评,引导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深入发掘项目的社会文化内涵,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广州市秀全社区的“秀全大妈”志愿服务项目,其文化内涵的提炼与升华过程很有启发性。在参加广东省赛评审的时候,我了解到这个“社区大妈、街坊大妈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的项目”有一定潜力,有希望能够参加全国赛。然而,当我现场听了项目介绍后,感觉就是“就事论事”,缺乏文化感染力。在第一届、第二届全国赛中,以“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等命名的北京市志愿服务项目获得金奖,后来又有“武林大妈”、“创城大妈”、“龙岩大妈”等项目也分别获奖。这种背景下,简单的社区大妈、街坊大妈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就缺乏特色和感染力。但是,志愿者汇报中提到的一个情况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秀全大妈中只有百分之三十多是本地居民,百分之六十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爷爷奶奶、大叔大婶”。广州市有很多新移民和外来人口。秀全社区附近有工业城、汽车城,工作生活着来自东北、四川、湖南等地的创业者、管理者、科技人员等。他们的父母退休后,就从全国各地赶来与子女同住。这些人有个俗称叫“老漂族”。他们中有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思想觉悟和素质能力很高,通过唱红歌、唱新时代歌曲、讲革命故事、介绍奋斗案例等,传播新时代新思想新文化。来自全国的各类退休人员相互关心和帮助,也得到秀全社区本地居民的关心和帮助,营造了社区关爱互助的良好氛围。针对农村城市化、城中村变化,这些老年志愿者组成巡逻队,将发现的隐患和问题及时报给社区党委、居委会,随时解决,消除隐患。因此,我们在辅导这个项目时,就让项目介绍人抓住“老漂族传播新思想、老漂族展现新关爱、老漂族助力微治理”,突出文化融合,突出特色亮点。这样,就从简单的社区大妈、街坊大妈参与社区治理,提炼出新时代文化、融合文化、互助文化、共享文化等内涵。最终,该项目在参加全国赛评审时赢得了评委的认可和赞赏,并获得金奖。
04大赛引导项目健全机制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是一个交流学习、促进提升的平台,推动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在参赛过程中获得启迪、发展进步。尤其是志愿者团队通过参赛,了解和体会大赛的目的要求、流程机制、选拔标准、导向重点,获得下一步项目创新发展的启示。北京市“夕阳再晨”志愿服务,是较早在全国赛中获得金奖的项目。这原来是一个大学志愿者开展“智慧助老”,帮助社区老人上网、购物的志愿服务项目。经过参加北京市项目大赛、全国赛等,这个组织对项目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智慧助老”延伸出社区营造、科技生态、环保生活等新的服务领域,并且主动配合开展党建引领志愿服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社会治理志愿服务等,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一主线、多点面、全覆盖”的发展机制。“一主线”就是发挥邮电大学、地质大学等科技型、网络型青年志愿者的优势,在“智慧助老”领域不断创新、不断深化,形成“队伍、阵地、教材、网络”等系统。“多点面”就是针对老人掌握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后,乐于使用并愿意发挥作用运用到社区治理、社区发展之中的特点,开发出社区营造、社区治理、社区环保、社区文化等等多样化的服务内容。“全覆盖”就是“夕阳再晨”将在社区服务中探索的成熟经验,整理成规范有序的复制推广指引,与全国二十多个城市、一百多个高校开展合作服务,惠及更多的社区居民、社区老人。可见,每一个志愿服务组织、团队都应建立健全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发展机制,参加项目大赛的过程就是在交流思考中不断创新、完善机制。
05大赛引导“全过程”发展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要成为高质量的赛事,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创新,就要做成“全过程”的竞赛,而不是“单过程”的竞赛。我们在评审和辅导的实践中发现,“单过程”的竞赛注重评比和结果,而“全过程”的竞赛则重视赛前培育、赛中指导、赛后提升等多个环节,帮助参赛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目前,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推动项目大赛“全过程”发展方面,已经做出了许多探索和努力。各地也应按照全国赛的改革创新举措,积极做好本地区“全过程”项目的培育发展工作。
第一,赛前做好培训辅导。
我先举两个省的赛前工作案例。一个是浙江团省委、青年志愿者协会每年对项目大赛的安排,都是“系统培训—复赛辅导——决赛优化——推荐国赛”的全过程。另一个是今年湖南省的“百万青少年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启动当天除了简要的开幕式介绍情况外,就是开展培训辅导,如结合团中央要求推进“青年志愿者进社区”,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关爱等服务,专门举办“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交流沙龙,专门举办社区治理志愿服务培训。浙江、湖南等地在系统培训辅导之后,才开展项目竞赛、项目评审,这样就有利于提高质量、提高水平。各地区都应特别重视赛前的培训辅导,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展示、获得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帮助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提升做好服务项目、切实帮助社会人群的能力,有利于促进项目的创新发展。
第二,赛中做好项目导向。
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都非常看重项目大赛的“重头戏”即比赛过程,也非常注重省赛的比赛过程。因此,在进入比赛和评审流程时,就要特别注重做好项目的导向,即引导选手树立正确、健康的参赛心态。不要“为赛而赛”,而是要“为民而赛、为做而赛、为学而赛、为传而赛”。要通过比赛,引导志愿服务项目展示做实做细做好的内容,引导参赛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不仅仅引起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关注,也通过宣传、传播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此,要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擦亮志愿服务品牌,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第三,赛后做好督导评估。
目前,很多地方比较重视赛前的准备、参赛的发挥,重视进入决赛、获得金奖,但是对于比赛之后的项目提升、专业支持、持续发展、扩大效益等等关注不够、重视不足。这就需要发挥各级党政部门、群团组织的支持力度,发挥各类专业力量、志愿者骨干的支持力度,为参赛项目提供后期的专业督导和评估。“专业督导”就是定期观察获奖项目并保持交流,帮助项目团队发现亮点和问题,提出改进和创新的建议。“专业评估”就是中期和末期对获奖项目进行专业考察和评价,判断项目的服务效益,提出存在的不足和改进建议,面向社会公示评估结果,从而提高项目大赛的社会公信力。我所在的社志会九年来持续对广东省中山市项目开展督导和评估,对于项目的创新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这里列举一个案例——“公交美丽人”中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中山市第二中学针对学校地处偏远镇村,来自全市的学生周末往返家庭、学校交通不便的问题,争取公交公司设立运送学生返回各个镇街的公交专线,与此同时组织师生志愿者开展引导学生文明候车、遵守秩序、安全上车、路途互助以及宣讲宣传、交流沟通等等志愿服务。该项目在中山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举办的“逸仙杯”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奖并得到资助。2021年,专家前往中山二中进行专业督导时,发现项目很有特色和效益,但原来使用的“公交志愿服务”名称过于直白、缺乏亮点,因而建议更名为“公交美丽人”。改名后,这个项目获得社会认可和赞许,传播更加广泛了。2022年,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专业评估时,发现项目团队对各个服务环节的介绍过于繁琐,对动员、招募、准备服务、候车引导、上车秩序、车厢宣传、关爱互助、安全下车等的介绍,缺乏提炼和提升。评估专家就建议归纳为“美丽志愿(快乐参与)、美丽出行(引导文明候车、上车、下车)、美丽互助(路途关心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美丽成长(宣讲红色故事、进行励志交流等)”,从而形成“四个美丽”的主要内容。就这样,“公交美丽人”中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不断提高水平、提升美誉度,逐渐成为品牌项目。近年来的专业督导和评估工作,对于了解和掌握基层志愿服务项目在参赛后的后续发展,了解和掌握参赛项目团队的成长进步,都有很好的帮助。为此,我们建议要特别重视赛后对项目发展的专业督导、专业评估,促进志愿服务项目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我结合十多年来参加各地志愿服务项目评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乃至全国志愿服务交流会及项目大赛的经历,提出了促进项目大赛改革创新、推动项目大赛“往深里走”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仅仅是一家之言,不一定正确,作为“抛砖引玉”。希望获得更多专家学者和志愿者骨干的珍贵建议,共同支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做实做细、做好做强。